书法欣赏

世纪遗产——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金银纪念币发行最新公告

浏览(1679)时间:2011-08-11

 

世纪遗产——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金银纪念币发行最新公告

 

 201081日,世界遗产大会作出决议,将郑州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这标志着中国第39项瑰宝被载入世界遗产重点保护名册。
    
在中国传统的宇宙观中,中国是位居天地中央之国,而天地中心则在中原,中原的核心则在郑州登封,因而这里成为中国早期王朝建都之地和文化荟萃的中心,中国几大主流文明——儒、佛、道都在这里建立了弘扬传播本流派文化的核心基地,这里也成为人们测天量地的中心,这一历史背景使得这里汇聚和留存了大量珍贵的文化纪念建筑,其精华,即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

    
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由建于公元一世纪至二十世纪的811处建筑院落组成,建筑种类之多、规格之高、历时之久、内涵之丰富、影响之深远,举世罕见。它们是中国古代礼制、宗教、科技和教育等建筑类型的杰出代表,是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漫长发展的滥觞,更是中国先民独特宇宙观和审美观最真实、最深刻的反映。她以凝练与舒展、雄浑与博大、沧桑与辉煌,向世人展示着中国古代建筑的瑰丽之华和中华悠久历史的璀璨之光。

    
这组建筑群是初创制度与形制规制的典范,其初创与典范的地位充分体现出人类杰出的创造力。这些建筑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内地同类建筑的形成和发展,同时影响了中国和亚洲地区的礼制和宗教建筑的规格制度,进而影响到这些地区的文化传统,其中的许多单体建筑都是各时代同类建筑的优秀代表,是建筑造型设计和建筑技术的杰出范例和现存标本。这些建筑记载了古老的祭祀、封禅文化和书院教育历史,是这三种已经消失了的文化传统的独特见证,也是古代文化发展至今及其传承的生动写照。

    
登封历史建筑群犹如一颗颗炫美的明珠,镶嵌在中原大地上,闪耀着五彩缤纷的光华,是各个历史时期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综合体,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重要标志,是研究中国建筑史、美术史、造型艺术史、科技史、宗教史的实物资料,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鲜活教材。

    
汇聚于天地之中的登封历史建筑群,见证了一个古老民族文化的诞生、传承和发展,体现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与融合性,它所折射的宇宙观与文化观是中华民族的自我认同,它所创造的建筑典范与文化现象是人类探索自我与客观世界的直接反映,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是一处无可替代的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为进一步弘扬世界遗产文化理念,传承我国建筑艺术,中国人民银行定于20118月发行世界遗产——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金银纪念币一套。该套纪念币共5枚,金币3枚,银币2枚,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货币。其中1公斤纪念金币、5盎司纪念金币、1/4盎司纪念金币、1公斤纪念银币、1盎司纪念银币分别选取了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中天文建筑的代表性建筑观星台、礼制建筑的代表性建筑太室阙、佛教建筑的代表性建筑少林寺山门、道教建筑的代表性建筑中岳庙天中阁、佛教建筑的标志性建筑嵩岳寺塔作为币面主要图案。

各规格纪念币背面图案选用历史建筑简介:

  1公斤圆形金质纪念币背面图案选用历史建筑为观星台
    
观星台位于登封市告成镇,同周公测景台(创立于西周,约公元前1037年)、周公庙组成一座完整的院落,东西宽37米,南北长150米,占地面积5550平方米。观星台建于元世祖至元十三年至十六年(公元1276-1279年),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观测天象建筑之一。郭守敬通过在观星台的实地观测,于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编制出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该历法的一个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天,同现代科学测定的回归年长度3655小时4846秒相比,一年仅差26秒。它代表的天文科技成就是13世纪天文科技的顶峰。

    
观星台的主要作用在于测量太阳的影长,以掌握与农业有关的四时节气变化。陈宣的《周公祠堂记》和孙承基的《重修周公祠记》中开始将其称为观星台。《考古记》又载:昼参诸日中之景,夜考之极星,以正朝夕。可见此台具有测景观星的双重作用。登封历史建筑群中的观星台为天文建筑这一类型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例证。

 5盎司圆形金质纪念币背面图案选用历史建筑为太室阙
    “
汉三阙是中国仅存的最古老、最完美和保存最完整的三座庙阙,它们分别是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这三座庙阙见证了中国古人在天地之中理念影响下,与上天沟通、对话的历史活动,代表了中国古代国家级祭祀礼制建筑的典范。雕刻于汉三阙上的图画及篆书铭文十分精美,是汉代艺术风格的集中反映,更是研究建筑史、美术史和东汉社会史的珍贵资料。

    
太室阙位于登封市城东四公里太室山南麓中岳庙前500米处,为汉代太室祠前的神道阙,建于东汉安帝元初五年(公元118年)。阳城县长吕常所建。

    
分东西两阙,中间相隔6.75米。东阙通高3.92米,西阙通高3.96米。太室阙凿石砌成,分结构相同的东西两阙,由阙基、阙身、阙顶三部分组成,每阙又分为正阙和子阙。阙身的画像内容有车骑出行、马戏、倒立、斗鸡、舞剑、人捉鸱鸮、鲧、楼阁、绞龙穿壁、羊头、熊、玄武、虎、犬逐兔、朱雀等,艺术风格浑朴古拙,气势深沉,记载和反映了历史文化和生活传统。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不但重视对祖先、先贤的敬奉和祭祀,而且对天地日月、风雨雷电等自然万物亦有强烈的敬畏和神圣崇拜,希望得到自然界无形力量的保护。

    
因此,一些为祭拜神灵、表彰先贤哲士和信奉祖先的山神阙庙、先贤祠庙和家祠宗庙等礼制建筑应运而生。在登封历史建筑群的礼制建筑中,汉三阙是这一类型的典型代表。

   1/4盎司圆形金质纪念币背面图案选用历史建筑为少林寺山门
    
少林寺位于少室山五乳峰下。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孝文帝敕建。该寺因山而得名,清景日昣《说嵩》载:少林者,少室之林也。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印度高僧菩提达摩来此,广集信徒首传禅宗,被尊为中国佛教禅宗初祖,少林寺被称为中国佛教禅宗祖庭,发源于此的少林功夫享誉海内外。

    
少林寺山门是一座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的单檐歇山式建筑,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奉敕创建,门额悬康熙皇帝书题少林寺横匾,上方嵌印康熙御笔之宝墨底金字。山门内中部供奉弥勒佛像,背面是护法韦陀神像。

    
少林寺主体为常住院,寺院南北长300米,东西宽120米,占地面积6公顷。现存7进院落,沿中轴线由南向北主体建筑依次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方丈室、立雪亭、千佛殿,阶梯依次升高,南北高差22.61米。中轴线两侧有钟楼、鼓楼、六祖堂、紧那罗殿、东西寮房、文殊殿、普贤殿、白衣殿、地藏殿等附属建筑。此外,西有塔院,东有禅堂、僧房等。少林寺及其塔林、初祖庵、会善寺等,共同见证了中华文明与佛教传播的文化史实,见证了中国历史的重要阶段和著名故事,其完整的格局、独特优美的建筑造型、风水关系和艺术成就极具代表性。珍贵的各类文物记载着重要历史信息和文化传统,深远影响着中华传统习俗与文化发展,在中国乃至东亚、南亚都具有广泛知名度与影响力。

1公斤圆形银质纪念币背面图案选用历史建筑为中岳庙天中阁
    
中岳庙位于嵩岳太室山南麓黄盖峰下,始建于秦(公元前220-207年)。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武帝刘彻游嵩山时,令祠官大加修建。现存庙制为明代(公元1638-1644年)所定,其建筑大部分为清顺治至乾隆时(公元1644-1795年)按照工部营造则例的官式作法重修的面貌。中岳庙院南北长650余米,东西宽180余米,占地面积117000余平方米,是中国五岳中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一组古建筑群。

    
中岳庙共十一进院落,沿中轴线依次为名山第一坊、遥参亭、天中阁、崇圣门、化三门、峻极门、中岳大殿、寝殿、御书楼。共保存殿宇、楼阁、宫亭、台廊、碑楼等建筑400余间,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天中阁原名黄中楼,是中岳庙原来的大门,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改建,阁高20米为重檐歇山式,形制与北京天安门相近,面阔5间,进深一间,四周围廊。阁后两侧有登阁梯道,阁上砌一米多高女儿墙,阁下砌3孔高大、宽阔的圆券式大门。

    
道教建筑一般称为宫、观、殿、阁、庙等,主要以祀神、修道、传教以及举行斋醮等祝祷祈禳仪式。登封历史建筑群中的道教建筑以中岳庙最具代表性。

 1盎司圆形银质纪念币背面图案选用历史建筑为嵩岳寺塔
    
嵩岳寺塔是登封历史建筑群中佛教塔类建筑的代表,是中国现存年代最久的佛塔,堪称世界上最早的筒体结构建筑。其位于太室山南麓的嵩岳庙内,建于北魏孝明帝正光年间(公元520-525年),由青砖、黄泥砌筑而成,为密檐式砖塔的鼻祖。该塔为15层,平面呈十二边形,底层直径10.6米,内径5米,壁厚2.5米,由基台、塔身和塔刹三部分组成,高36.78米。虽历经1480多年的风雨侵蚀,不酥不碱,坚韧如初,巍然屹立,是中国建筑史上的光辉典范。该塔造型深受古印度佛塔的影响,塔身各部做宝箧印经塔(阿育王塔)式样,并做出火焰形尖拱等,具有古印度键陀罗艺术风格。嵩岳寺塔不仅在结构、造型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是中印古代佛教建筑相融合的早期实物见证。

您浏览过的商品